玉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
文物图档编号: K1C001016N000000000PAC
朝代:新石器时代
类别:玉器
功能:兵器
尺寸: 長 13.1公分 寬 6.1公分 最厚 1.0 公分
说明文:
这件玉钺可能在明晚期至清初加刻仿古纹饰,并被染成褐红色。全器共有三个圆孔,器中央最大圆孔,可能供镶嵌绿松石。中间圆孔应用以穿绳绑缚木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或良渚文化早期
文物图档编号: K1C000022N000000000PAD
朝代:新石器时代
类别:玉器
功能:工具,服饰佩饰
尺寸: 高5.37 寬1.07公分
说明文: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里常见的玉器,长短、圆方多变。无论墓葬规格高低,墓主性别年龄,都可能出土玉锥形器。基本形制为长条状,一端收敛成尖端,另一端或缩扁、或琢成榫头,多半钻有小孔。学者认为它最初可能是刮砭人体穴道以治病的工具,逐渐发展成带有通神意义的装饰品。这种短粗的圆柱形锥形器是较早的形制。此器可能在明晚期以后被褐色染剂深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玉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文物图档编号: K1C003131N000000000PBC
朝代:新石器时代
类别:玉器
功能:兵器
尺寸: 長10.2 寬7.8 最厚1公分
质材:矿物/玉石珠宝/角闪石
说明文:
经拉曼光谱检测,其质地为闪玉中的透闪石。中孔位置距离柄端稍远的短方形玉石钺,近柄端边缘尚钻有小孔,功能不详。历史晚期曾被改工,器表加刻仿古动物面纹,并染成褐色。它在清代以前已入藏宫中,乾隆37年(壬辰)被乾隆皇帝「检阅旧器」时发现,认为是「三代物也」,为之配置外观似书本的收藏盒,盒内裱贴御笔书画,及御撰〈古玉斧珮记〉。该文收入《御制文二集‧卷十二》直到乾隆七十岁时(乾隆45年)还取出鉴赏,钤「古希天子」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孔玉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文物图档编号: K1C001255N000000000PAC
朝代:新石器时代
类别:玉器
功能:礼器
尺寸: 外徑10.31 孔徑6.63 厚0.69-0.5公分
质材:矿物/玉石珠宝/玉石
说明文:
先秦两汉时,圆圈形玉器的器名纷杂,《尔雅》收录:璧、环、瑗三种器名。目前学界主张将剖面呈长方形者统称为璧,比例上孔大者称为「大孔璧」。剖面近圆形者称为「环」。这件大孔璧青白玉,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器形圆整,肉的内壁稍厚,外缘磨圆而稍薄,全器光素温润。
图片
图片
雕纹玉方镯,良渚文化早期
文物图档编号: K1C002823N000000000PAK
朝代:新石器时代
类别:玉器
尺寸: 高8.2 上寬6.5 下寬6.35 孔徑5.5公分
质材:矿物/玉石珠宝/玉石
说明文:
良渚文化早期,华东地区主要流行「动物精灵崇拜」的信仰,而不是「天体崇拜」的信仰。巫师穿戴各式雕琢动物纹饰的玉器,期盼神灵动物的法力助人通神。玉镯外围浮雕四个或四组「面纹」,令圆镯逐渐趋向方镯。但此时还用以套戴于巫觋手腕上,尚不具有祭祀地只的功能,所以不该称之为「琮」。直到良渚晚期,或经由「上层交流网」从黄河上中游获悉「天体崇拜」的信仰,良渚文化的方镯才突然发展成高、方、重,孔小,无法套戴于臂腕的玉琮。这件玉镯为略呈一端稍大的方柱体,仍保留浅圆弧器壁。外壁分为三节,交替雕小、大、小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