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南海那几块礁石,浪花里都快找不到,如今却成了固若金汤的岛屿。怎么做到的?答案,藏在一艘船里。
想想十几年前,守岛的兵,脚下就那么巴掌大地方,退潮才能站稳。风浪一来,补给船都难靠岸。那不是一般艰苦,简直是战略死角,看得见摸不着。这困局,怎么破?
解决问题的钥匙,不是飞机大炮,是艘挖泥船。别小看这船,它能改变海底地形。可这项本事,西方捏得死死的,想学?没门!想买?做梦去吧。那就只能自己造。
中国人憋着这股劲儿,从中交天津航道局2003年就开始琢磨,硬是啃下了所有难关。2008年项目上马,短短21个月,一艘叫“天鲸号”的大家伙就在深圳下水了。2010年,它正式披挂上阵。
“天鲸号”有多猛?看它干活就明白了。船头那把巨大的绞刀,像海底的电锯,再硬的珊瑚礁,碰上它也得粉身碎骨。绞烂的泥沙,靠强力泵能一下子喷到六公里外。
更厉害的是,它能在八级风浪里稳丝不动,指哪打哪,误差不超过几厘米。这哪是船,分明是个海上巨型变形金刚,而且是专为南海硬骨头设计的。
简单说,“天鲸号”集挖掘、粉碎、输送于一身,是台史诗级工程机械。它的出现,不光是技术突破那么简单,更是我们手里终于有了把解决南海难题的“金刚钻”。
2013年,“天鲸号”开进南海,开始它的“造岛”大业。它就像个勤劳的巨农夫,日夜不停地在礁盘边挖、喷、堆。这门手艺叫“吹填”,听着简单,却是改变地貌的魔法
拿永暑礁来说,当年退潮才露头那点地方,在“天鲸号”和伙伴们折腾了200多天后,硬生生变成了一座近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这是何等气魄?
接着,美济、渚碧等关键礁盘也跟着“拔节生长”。等卫星地图上出现这些新岛屿的轮廓时,南海的格局,已经彻底变了,变得谁也无法忽视,变得和十几年前判若云泥。
这些岛屿不是随便堆起来的石头,它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支点。岛上的跑道,能让我们的战机、运输机直抵南海腹地,空中力量从此有了坚实跳板,威慑半径大大扩展。
深水码头则让大军舰有了家,随时能靠岸歇脚、补充弹药,海军舰队在远海活动再无后顾之忧。岛上密布的雷达和监听设备,就像给南海装上了眼睛和耳朵,看得清清楚楚。
这些岛屿,简直就是一艘艘永不沉没的巨型母舰,把我们的防线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塑造态势,从此在南海有了实实在在的立足点和话语权。
不止军事,民用价值同样巨大。过去渔船、过往商船想找个避风港都难,现在这些岛屿成了安全屋和补给站,遇到台风、机械故障,再也不用漂泊无依。
搜救、科研、护航,我们在南海的存在感和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为国际航运提供了急需的公共安全产品。这不光是维护自家权益,也给繁忙的国际航道更安全,给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看得见的基础。
“天鲸号”这番惊天动地的操作,自然在全球掀起了波澜。美国人跳得最高,觉得我们在挑战它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仿佛动了它的奶酪。
2015年,美军“拉森号”驱逐舰就开到渚碧礁附近,想来个下马威,搞它那套所谓的“航行自由”宣示,一副“我就在你家门口转转你怎么着”的流氓姿态。
结果呢?我们二话不说,直接上舰机伴随、警告、驱离,告诉它:这条红线,你别碰。态度很明确,实力说话。美国人嘴上不饶人,行动上却也清楚红线在哪。
周边有些国家也跟着嚷嚷,比如菲律宾,搞出个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想用一纸空文否定我们的辛苦,用法律的外衣包裹自己的无奈。可我们压根不接招、不参与,因为领土这事儿,嘴皮子官司没用,得看谁拳头硬,看谁有能力改变事实。
面对既成事实,那些小动作看起来就显得底气不足,像在喊空话。毕竟,在物理层面造出岛屿,比在纸上画线要实在得多。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这大国反而对我们的“造岛”点赞,说是“高超的战略手笔”,“大国崛起的标志”。这大概是英雄惜英雄吧,懂行的人,自然知道这事的份量,知道在一个关键地缘节点上,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游戏规则意味着什么。
“天鲸号”只是个开始,它趟出了一条路,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本事和中国战略的耐心。2017年,它的升级版——“天鲲号”下水,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鲲号”绞刀功率更大,喷射距离更远,完全国产,自动化程度世界领先,是真正的“造岛神器”二代。这标志着中国的疏浚技术,已经稳稳站在了世界之巅,别人封锁不了,也追赶不及。
“天鲲号”不仅能造岛,修港口、挖航道也是一把好手。连云港深水航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都有它的身影。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平时服务经济建设,战时随时能用于国家战略,是军民融合的典范。听说,比“天鲲号”更变态、更强大的新一代挖泥船,已经在图纸上了,未来可期。
回看南海,当年那几块可怜的礁石,硬是被“天鲸号”和它的兄弟们,用沙石和智慧,变成了如今固若金汤的岛屿。这艘船改变的,不止是地图上的几个点,更是我们国家在南海的地位和力量对比,让全世界都得重新衡量中国的决心和能力。这盘南海大棋,我们走得坚定而从容,步步为营,落子无悔。
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