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我国受老龄化与代谢危险因素双重影响。颈动脉因位置表浅易探测,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超声是首选无创检查手段,但此前存在操作依赖操作者、结果差异大、基层规范不足等问题。
为基层医院提供可操作的超声检查规范,通过标准化流程与报告模板,实现“检查同质化、报告标准化、质控数据化”,提升基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水平,仅聚焦颈动脉粥样硬化,不涵盖动脉炎、颈动脉体瘤等少见病及颈静脉、椎基底动静脉等系统疾病。
一、颈动脉超声规范化操作方法
01
检查前准备
患者体位:平卧位,颈后垫软枕,头后仰并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
图片
探头选择:首选高频线阵探头;颈总动脉分叉高、体型肥胖伴颈部短粗者,用低频凸阵/ 微凸探头补充扫查,提升远段及较深血管颈部动脉病变的识别能力与彩色多普勒血流的显示率。
图片
声束的扫查及不同探头形成的声像图
02
标准化扫查流程
先横切,后纵切,连续扫查:
灰阶超声横断面从颈根部扫查颈总动脉近心端(右侧关注无名动脉分叉),向头端移动,跨分叉扫查颈内、颈外动脉尽可能扫查至颈部最高位,观察血管走行有无斑块;
再转纵断面,观察并测量中膜厚度、斑块形态学、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参数。
图片
斑块扫查:横断面从斑块近心段扫至远心段,观察附着位置、大小、形态及回声等信息,找斑块最厚的一帧图像,从血管中心向斑块最厚处画直线测厚度;再旋转探头90° 显纵断面,测真实长度与最大厚度,具体测量方法检斑块详细评估部分。
关键注意事项:侧壁斑块(尤其内侧壁低回声斑块)易漏诊,需先多角度横断面扫查确定斑块位置,再寻找相对标准横/ 纵断面进行长度及厚度测量,准确显斑块最厚处与管腔狭窄程度。
图片
03
设备参数调节
图片
二、颈动脉超声报告核心规范
01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
图片
02斑块详细评估
大小:以 “长度(mm)× 厚度(mm)” 描述,纵断面测最长距离为长度,横断面(收缩期)测斑块表面至后壁内膜内表面垂直距离为厚度。图片
位置:纵断面分颈总动脉近 / 中 / 远段、分叉处、颈内 / 外动脉起始段;图片
横断面分前 / 后 / 内 / 外侧壁。图片
回声的均匀性:均匀(内部回声一致);不均匀(内部回声不一致超 20%)(如图6),当斑块较为复杂、内部回声不均匀时,需要在斑块大小之后对斑块回声另作描述(如斑块以均匀 / 不均匀低回声或高回声为主,斑块内部是否存在片状 / 团状的极低回声及团状 / 点状强回声,强回声后方是否拌声影等)。图片
回声类型:以血液(无回声)、及斑块相邻处血管壁外层膜(高回声)为参考,分低回声、高回声、强回声(如图6);极低回声(近无回声)提示易损特征(坏死脂质核心、巨噬细胞炎症),需重点关注。斑块表面特征:连续光滑、不连续/ 不光滑(满足其中一种特征)两种类型(图7),当斑块表面出现时,报告描述为表面不连续,另可对有无火山口特征加以描述,并测量缺损范围图片
03狭窄程度评估
NASCET 法(远段测量位点无共识,易因血管重构现象或弥散性狭窄致远端正常管腔缺少而导致假阴性结果)、面积法(依赖操作者,耗时,高估狭窄率)、流速法(受生理 / 技术因素影响大)均有局限。
ECST 法通过测量原始管腔与残余管腔直径计算狭窄率,相较于面积法及 NASCET 法,它操作更简便、测量位点更直观,还能更准确反映局部血管真实狭窄程度。
综上,本共识推荐采用ECST 法评估最狭窄处及易损斑块处的狭窄率,来提升结果可比性、临床实用性及评估一致性。
图片
04狭窄程度评估
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CEUS)增强程度以半定量的方式进行分级,专家共识推荐采用 “三分法”(更适配临床)(图9):
1 级(无增强,斑块内无微泡显影);
2 级(少量微泡显影,微泡仅分布基底部 / 肩部);
3 级(大量微泡显影,微泡广泛分布斑块各部位)。
图片
三、超声存图标准
01
正常动脉
须留存的图像有(图10):
(1)颈总动脉近段至中段纵断面;
(2)颈总动脉远段至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纵断面;
(3)放大测量内中膜厚度;
(4)颈总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5)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6)颈外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注意存图时必须标注左右或有体表标记。
图片
0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须留存的图像有(图11):
(1)最大斑块纵断面(可为造成血管狭窄或易损的斑块,测量获得斑块长度);
(2)最大斑块横断面(需选择斑块最厚的图像,测量斑块表面最高点至血管壁外膜内侧缘的垂直距离);
(3)最大斑块管腔最窄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横断面或纵断面均可,以能显示管腔真实狭窄程度为佳,并结合灰阶图像测量获得狭窄率);
(4)最大斑块管腔最窄处血流曲线(测量获得狭窄处 PSV、EDV 及 RI)。
注意存图时必须标注左右或有体表标记。
图片
四、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构化报告内容
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专家提出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构化报告内容,并依据本结构化报告标准开展质量督查工作,旨在通过统一报告格式,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完整,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图片
五、颈动脉超声质量控制内容
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专家依据上述规范和标准开展现场督查,通过现场评分和指导,持续提升检查质量,重点评估内容见表 1。
图片
六、超声在斑块易损性与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1)斑块易损性识别的突破:影像学技术进步使斑块易损性识别不再仅依据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稳定斑块更易引发心血管事件,2003 年国际共识定义 “易损斑块” 为有破裂、血栓形成或快速进展倾向的危险斑块。(2)常规超声的作用:凭借无创、便捷、易重复的优势,其显示的斑块回声不均匀、极低回声、表面不连续等形态学特征,对易损斑块的识别和随访意义重大。(3)CEUS 的应用与价值:作为识别斑块稳定性的检查,CEUS 在临床应用增多。它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组织学病理结果高度相关,能清晰显示斑块表面微泡灌注,敏感度和准确性高于常规超声,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且 CEUS 的灌注模式、斑块内微泡含量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相关因素是卒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评估有助于临床决策。(4)指南与共识的观点:2017 版欧洲医学与生物学超声联合会(EFSUMB)非肝脏 CEUS 指南中,CEUS 评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新生血管形成的证据等级为 1B、推荐等级为 B,专家一致认可;2023 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发布的《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中国专家共识》认为 CEUS 是诊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次金标准。七、颈动脉斑块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的应用
尽管易损斑块的形态特征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颈动脉斑块的标准化词典及规范化结构报告和解释方面缺乏共识。2024 年,国内外专家共同制定了一套全新的颈动脉斑块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arotid plaqu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P-RADS)。CP-RADS 根据斑块组织学特征及其特定的影像学表现,对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每条血管进行独立评估,其适用于多种影像技术,包括超声、CTA、MRI。CP-RADS 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反映斑块的病理生理状态,而不仅仅是解剖学特征,通过 CP-RADS 评分,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风险评估,从而有助于识别斑块负荷不高但存在高度不稳定风险的患者。
图片
图片
八、小结
专家共识通过确立颈动脉超声规范化操作流程与结构化报告体系,以期系统性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在技术层面制定涵盖检查前准备、多角度扫查策略及设备参数调节的全流程标准,针对性解决斑块定位偏差与侧壁漏诊问题;在报告层面构建融合斑块形态学特征与功能学参数的统一模板,消除描述歧义;在质控层面建立存图标准与督查评分机制,实现质量的量化评估;推动诊疗决策从 “管腔狭窄” 向 “斑块稳定性” 转型。本共识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基层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可比性与临床转化价值,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