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归锻炼,别堵了“命的路”
7月17日,坐标辽宁。
一段令人愤怒的视频瞬间点燃网络情绪:三辆急救车,一辆救护车,两辆消防车,被堵在桥上进退两难。
而这并非交通事故,也不是车辆故障,挡路的,是一支高喊口号、步伐整齐的老年“暴走团”。
他们穿着统一队服,在桥面上整整齐齐排开,一条长龙横贯整条道路。
鸣笛、灯光、现场避让的提醒,统统无效。
这三辆应急车辆被迫“等”了两分多钟,直到勉强从一侧绕行而去。
当视频传至网上,愤怒与震惊迅速蔓延。
网友炸锅,有人怒骂“谁给你们的勇气拦生命通道”,也有人冷嘲“锻炼身体的代价,是耽误别人的命?”
而最引人争议的是,当地回应称:这属于“个人素养问题”,一句话,风向再度升温,舆论炸裂。
于是一个问题也被推上台前:救援车辆优先的常识,为何在这群人面前失效?公共规则,在所谓的“锻炼自由”面前就能被踩成碎片吗?
从健身队伍到“路权集团”:暴走团何以越界?
暴走团并非一夜冒出。
十多年前,它曾是一群年轻人带起的健康风潮,穿着统一、行走有序,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但这股潮流逐渐变了味。
当老年群体成为暴走主力,路线不再是公园林道,而是马路中央、桥梁通道;目的不再是锻炼身体,而似乎成了“声势浩大”。
甚至不少暴走团开始拒绝监管、强占道路、阻碍交通,与行人发生冲突。
辽宁这起事件,正是这种演化的“极致案例”。
据媒体报道,事发时百余名老人整齐列队,旗帜高举,直接占据了桥面绝大部分空间。
即便应急车辆接连驶来,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没有丝毫让行意愿,仿佛在进行一场“不能中断”的仪式。
最可怕的不是占道本身,而是面对紧急情况的冷漠与迟钝。
从网传视频可见,该桥并非狭窄小道,两车并行都绰绰有余,若稍作配合,应急车辆完全可以快速通行。
但他们没有选择配合,而是选择了对抗。
回应还是狡辩?暴走团“喊冤”惹众怒
更令人无语的是,事件发酵后,涉事暴走团并未选择道歉,而是站出来“喊冤”。
他们称:那不是机动车道,救援车只是“待命”没拉警报,我们是为了“队员安全”才暂时没让道,而且,大家都知道,真有火灾我们一定让。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
非机动车道不是法律真空,救援车是否执行紧急任务并非你说了算,而“安全”为由拒绝避让,更是把规则踩得面目全非。
真正刺痛舆论的是这份“自我豁免”,他们将自己置于规则之外,却要求公众体谅他们的“好意”。
面对生命通道的阻碍,却以“事不过大”为由自洽自恕,这不是误解,这是傲慢。
也难怪有网友直言:不是每一次的“晚饭暴走”都值得大赦,别把锻炼当遮羞布,更别把年纪当盾牌。
不是素养,是规则意识缺位
事件升级后,人民日报迅速发声,点名批评: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尊重是相互的。僵持不让路的行为,不仅违背基本社会公德,更可能涉嫌违法。”
这不仅是对暴走团的点名,更是一种社会警示:不能用“年长无过”去为规则破坏者开脱。老年人不是社会规则的豁免群体,他们的行为同样要接受法律与道德的审视。
央媒还提到,这种个体行为往往会拖累整个群体形象,当视频疯传时,不少长者都说“看了都丢脸”。
这种“内部羞耻感”,正是对规则破坏的真实反应。
谁来为“生命通道”兜底?
有声音呼吁,必须对暴走团设立明确管理机制,建立报备制度,明确时间、路线、人数与安全责任,否则类似的事件将成为常态。
这并非过度反应,而是对公共秩序的基本尊重。
生命通道,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畅通,它不是谁的权力,也不是谁能堵的场所。
而那句轻飘飘的“素养问题”,也该翻篇了。
素养不够,是教育问题;不让救援车,是法律问题;事后喊冤,是社会问题。
这不仅需要制度整顿,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重新认识什么叫“文明”。
锻炼身体,不要锻掉人心
我们不反对暴走,更不反对老年人锻炼。
但锻炼不是免死金牌,更不是越界理由。公共空间不是“谁人多谁有理”,而是“谁守规谁有权”。
辽宁这起事件,警醒的不只是这一个城市,而是整个社会:别再以“无恶意”来掩盖“有后果”的行为。
真正的尊老,是在规则中尊重;真正的自由,是在秩序中伸展。
希望下一次看到暴走团,是在人行道中、广场上!
希望暴走团是城市中最亮眼的风景线,而不是舆论场里的众矢之的。
#热点新知#
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